2012-01-04 01:23:30
2012年將是新產業(yè)、新技術孕育之年,誰擁有新技術新產業(yè),誰將擁有日后的經濟主導權。
每經編輯 葉檀
每經評論員 葉檀
2012年仍然是債務危機年。
按照彭博社估計,2012年全球主要經濟體(G7加“金磚四國”)到期債務規(guī)模為7.6萬億美元,超過2011年到期的7.4萬億美元。其中,日本位列第一,為3萬億美元;美國為2.8萬億美元,位居次席;以下依次為意大利4280億美元,法國3670億美元,德2850億美元,加拿大2210億美元,巴西1690億美元,英國1650億美元,中國1200億美元,印度570億美元,俄羅斯130億美元。
如果將利息(700億美元)以及新增加的融資成本包括在內,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再融資規(guī)模將突破8萬億美元大關。
債務危機在深化。2012年將是現金為王時代,誰擁有現金誰將擁有未來資產的主導權;2012年將是新產業(yè)、新技術孕育之年,誰擁有新技術新產業(yè),誰將擁有日后的經濟主導權。
現金緊張在2011年年底已經顯露無遺,除了中國與日本貨幣兌美元收漲外,亞洲主要經濟體貨幣匯率大坐過山車,各國開始了新一輪爭搶資金運動。
兩個最大的債務國,美國與日本相對融資情況較好,這并非兩國的債務不值得擔心,而是在一片去杠桿的哀鴻中,這兩個國家以其特有的方式屹立不倒。
美國因為貨幣與經濟實力能夠以最低的價格發(fā)債。這是美國展示“經濟肌肉”所獲得的紅利,2011年,美國公債收益率收在紀錄低位附近,年初十年期公債收益率遠高于3%,9月則降至1.67%,為至少60年以來的最低水準,年末十年期公債收益率為1.88%。歐洲各國被下調評級搞得焦頭爛額,只有美國在下調評級后,國債收益率反而下降。盡管價格高收益率低,但美國公債仍被視為2011年的好投資品種,而2012年可能仍是較為安全的投資品種。截至2011年12月29日,巴克萊資本美國公債指數回報率為9.66%,高于巴克萊美國綜合債券指數回報率的7.72%。債務越高發(fā)債價格越低,逼得債券大王格羅斯反手大筆吸納美債,以彌補此前做空的損失。
美國債務如此之高,債券價格如此堅挺,說明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幾乎無一亮點,無不債務纏身,或者實體經濟與資產品價格下行,導致資金外逃。
面對高額負債,美國想方設法增加稅收,2011年12月,美國國稅局公布了《海外賬戶納稅法案》部分實施細則,對海外資產加強納稅監(jiān)管的執(zhí)行力度。法案規(guī)定,凡是在美國長期居住的人,不管是美國公民還是持有美國綠卡的外國人,都應當向美國政府申報其在海外擁有的5萬美元以上的資產或是儲蓄在1萬美元以上資金,如果隱匿海外資產拒不申報,視為有意逃稅,如果被查出來或將被處以重罰,嚴重的還會被判刑入監(jiān)。所有想在美國經營的外國銀行從2013年1月1日起都必須向美國國稅局提供存款超過5萬美元的美國公民賬戶信息,否則將對其總收入征收30%的懲罰性稅收。
而日本政府在2011年12月24日確定了2012年度政府預算草案,實際預算總額仍將達到創(chuàng)歷史新高的96萬億日元以上。財政來源中,預計稅收收入為42.35萬億日元,同比增加3.5%,其他將靠發(fā)行國債解決,計劃新發(fā)國債44.24萬億日元。日本政府的借款在預算支出當中的占比將達到最糟糕的49%,連續(xù)3年出現在預算草案階段舉債額高于稅收的情況。
日本財務省透露,日本的國債總額已經處于 “主要發(fā)達國家的最差水平”,在2011年度將突破1000萬億日元。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tǒng)計,日本今年的財政赤字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已經上升到了10.3%,高于美國(9.6%)和英國(8.5%),而希臘相比而言,只有8.0%。
由于日本債務九成以上由日本機構、個人購買,且維持經常項目順差,因此債券收益率低到只有1%,國民1400萬億日元的金融資產與龐大的儲蓄支撐了日本國債,如果日本儲蓄率下降,貿易順差大幅下降,日本的債務危機就將浮出水面。
歐債危機國家中意大利將是下一根導火索,2011年12月29日,意大利國債拍賣得標利率雖然下降,但關鍵的10年期國債得標利率卻依然維持在7%左右,處于不可持續(xù)的水平。
歐元區(qū)銀行大量囤積現金以備不時之需。雖然歐洲央行推出近5000億歐元的三年期貸款項目,但其資產負債規(guī)模擴大至紀錄高位,歐元區(qū)銀行在歐洲央行存放創(chuàng)紀錄的4520億歐元(合5851.8億美元)存款,歐洲央行的低成本貸款是為了鼓勵銀行放貸,不料銀行寧可虧本存款,可見銀行對未來預期充滿了不安全感。
“金磚國家”面臨的是資金外撤與出口下降、實體經濟下行的難題。
2012年債務危機遠未過去,各國資產負債表進一步惡化,此時穩(wěn)健經營、現金流為王是上策,為了對沖,各持有黃金與貨幣等對沖產品以保安全。預計各國各企業(yè)將增加稅收、逐漸出售資產以求緩解債務壓力,在債務鏈即將崩潰的極端情況下,各國可能統(tǒng)一放松貨幣,如此一來,全球經濟滯脹風險進一步加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