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9 00:53:35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楊可瞻 實習記者 羅慧 劉銘
每經記者 楊可瞻 實習記者 羅慧 劉銘
上周末,美聯儲在議息會議后宣布推出QE3,隨即引來各種議論,褒貶不一。當時有評論指出,該政策的推出會引起美國通脹預期的上升,而現在,這一觀點正逐步得到印證。
衡量美國通脹預期的一項關鍵指標——十年期 “盈虧平衡通脹率(breakeveninflationrate)”一度達到近6年來高點,而這與美聯儲宣布第三輪量化寬松僅相隔兩個交易日。由此來看,QE3的“后遺癥”正在初步顯現。
關鍵指標一度創(chuàng)新高
在外界就QE3效果是好是壞的爭論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時,周一,投資者已將衡量美國通脹預期的一項重要指標提升到自2006年以來的最高點。
這項指標被稱為 “盈虧平衡通脹率”,由美國國債的名義利率減去同期通脹保值債券的收益率得出,該指標主要是用來反映債券投資人對債券到期前平均通脹年率的預期。周一,市場對美國未來十年的通脹預期,即十年期盈虧平衡通脹率一度達到了2.73%,已經接近2005年3月2.78%的歷史收盤記錄。
自美聯儲推出QE3以來,十年期盈虧平衡通脹率迅速上漲。該指標從上周的2.35%開始不斷攀升,由于市場交易波動劇烈,在周一晚間該指標最終停留在2.59%附近。與此同時市場對美國未來五年的通脹預期,即五年期盈虧平衡通脹率也從上周的1.99%上升至周一的2.47%。
在盈虧平衡通脹率上升的同時,美元指數于昨晚7時25分報79.09,本月以來累計下跌了2.7%,黃金以及原油價格同期則集體上揚,這都顯示出,投資者認為QE3將使未來物價上漲。
資料顯示,美國8月核心CPI同比增長1.9%,連續(xù)4個月走低。1.9%的年率增長也低于美聯儲設定的通脹目標2%,顯示美國暫時還沒有通脹之虞。
前兩輪QE帶動大宗商品上漲
投資者對通脹的擔憂也不無道理,事實上,美國前兩輪QE就已經催生了大宗商品的泡沫。據FT報道,從2008年11月~2010年3月結束的長達16個月的第一輪QE中,美國商品研究局 (CRB)大宗商品價格指數上漲36%,食品價格上漲20%,石油價格上漲59%;而在2011年6月結束的第二輪QE中,CRB指數漲10%,食品價格漲15%,油價又漲了30%;而縱觀本輪QE,早在美聯儲有所暗示時,石油、黃金和食品價格就開始了新一輪上漲。外界普遍認為,在新興國家需求疲弱的情況下,這種情形就只能解釋為大量的貨幣涌入市場,推升了大宗商品的價格。
對此,農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第三輪量化寬松對美國實體經濟影響有限,正如第一、二兩輪量化寬松對刺激實體經濟效果有限一樣。美聯儲購買準國債或機構債券以及旨在壓低長期利率的扭曲操作,很難改變目前美國房地產市場依然低迷的現狀。因為房地產市場主要受制于美國家庭的去杠桿化過程,這個過程還需要相當多的時間。
正如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新興市場及全球宏觀策略主管魯吉·夏爾馬所言,美聯儲想要多少鈔票都可以印出來,但它無法決定這些鈔票將流向哪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