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4 01:01:34
銀行自己給自己的理財產品進行風險評級并非浦發(fā)銀行一家,而是業(yè)內普遍現(xiàn)象。外資行理財產品風險評級也是由產品發(fā)行銀行自我評定,而每家銀行評定的標準也不盡相同。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威 發(fā)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威 發(fā)自北京
昨日(9月3日),浦發(fā)銀行發(fā)行一款名稱為 “個人專項理財2013年第447期同享盈計劃”的理財產品,該產品類型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但是產品風險等級卻標注較低風險。
“不保證現(xiàn)金和收益,為何風險等級卻僅為較低風險?”《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撥打了該行北京地區(qū)某支行電話,其客戶經理表示,產品風險評級都是根據總行統(tǒng)一制定,他們只是按照流程銷售產品,總行團隊設計該產品類型就是非保本浮動收益類型,適合穩(wěn)健型客戶,本金、利息不能保證,但之前的產品基本都能實現(xiàn)預期收益。
隨后,記者聯(lián)系到該行客服人員,其表示,這款產品投資標的為現(xiàn)金存款,回購拆借、國債、央行票據、信用占款及一些信托計劃,有一定風險,不能保證本金收益。
據了解,銀行自己給自己的理財產品進行風險評級并非浦發(fā)銀行一家,而是業(yè)內普遍現(xiàn)象。外資行理財產品風險評級也是由產品發(fā)行銀行自我評定,而每家銀行評定的標準也不盡相同。
“每家銀行都給自己的理財產品做風險評級,也就意味著沒有一個行業(yè)性的整體標準作為參照物,評級的真實性程度也讓人懷疑,特別是在同質化時期,銀行競爭逐漸加劇。”理財專家徐建明向記者表示。
理財經理:不清楚產品風險評級標準/
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一些銀行網點的理財客戶經理對于自己推銷給客戶的理財產品風險評級標準并不清楚,對高風險產品的主要解釋是,產品投向風險高的項目,例如股市等。
“理財產品是儲蓄產品的衍生產品,儲蓄客戶屬于風險厭惡型,對儲蓄客戶發(fā)行理財產品風險不會太高,涉及不會復雜。需要那么復雜嗎?換句話說,我跟你借錢,到期還你錢,約定好期限、利率就可以。”一位接近銀行理財產品設計流程的銀行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如此說道。
那么,銀行對理財產品進行評級的風險等級其標準是什么?在評級過程中是否有其“隨意性”?
記者帶著諸多疑問來到北京復興門附近的一家銀行網點,向該行理財客戶經理咨詢相關事宜,該網點理財客戶經理拿給記者一份 “風險評估卷”,表示通過該問卷可以測試客戶風險評級,確定客戶的可承受風險能力。
評估卷涉及的主要問題包括:是否有歷史投資經驗、真正心理承受能力及擁有資產等。
據上述客戶經理介紹,他們會根據對客戶的評定結果選擇推薦何種理財產品,比如客戶測試的結果是穩(wěn)健型,就適合投資中低風險產品或者偏低風險產品。
“中低風險產品和偏低風險產品如何區(qū)分呢?”記者問道。
“投資股票、信托、杠桿基金等方向的理財品都屬于高風險產品,而投資國債、定期存款,保本型基金則屬于較保守的理財產品。”上述客戶經理表示。
“低風險和偏低風險劃分的標準是什么,是否有一個運算模式?”對于記者的疑問,上述客戶經理表示,理財產品類型由總行產品設計部門確定,根據銀監(jiān)會規(guī)定發(fā)行。“這個層面我不會給你講太多,想了解更細要跟更高層了解。”
“產品風險評級都是銀行自己評嗎?”記者追問,不過上述客戶經理對記者的追問已不太耐煩,僅稱風險等級主要由產品投資方向決定,且銀行所做工作非常精準,他們只按照總行要求做。
“對產品風險評估可以有一些量化指標,比如說標準偏差、下浮指數等。”徐建明表示,目前沒有一個第三方獨立評級為銀行理財產品做風險評級,銀行在產品風險評級中自己給自己定義,且無量化指標。
徐建明認為,在理財產品風險評級中,如果有歷史發(fā)行記錄,可根據過往表現(xiàn)判斷風險等級,對于新推出的產品建議用指標描述風險高低,比如產品募集資金80%投向黃金,20%投向貨幣市場,那么風險評級就要計算出黃金市場標準方差和貨幣市場標準方差,再計算出投資組合的標準方差。
銀行人士:評級簡單風控嚴格/
一位接近銀行理財品設計的銀行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他所在銀行理財產品根據是否保本劃分為五級風險:保本保收益產品為低風險;保本浮動收益為較低風險;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定為中風險 (代銷產品將風險度再提高至高風險或者較高風險),以此類推。
“也有根據購買金額評定風險等級的,例如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起購金額為5萬元,保本浮動收益產品起購5萬元或10萬元,較高風險產品起購20萬元或者30萬元起購。”上述銀行人士介紹。
那么,銀行又如何具體為其理財產品進行風險評級呢?
“不確定性越高風險越高”,上述銀行人士表示,并向記者介紹了他所在銀行評級理財產品過程。
具體來看,一款產品如果期限、本金、收益都確定就定級低風險;期限確定,本金安全,收益不固定,定級較低風險;期限固定,非保本浮動收益,較前者不確定性高了一級,風險也就高了一級;而期限不確定、本金不保證,收益也不確定例如衍生產品,風險則又高了一級。“條件越復雜,風險越高,不確定因素越多,風險越高。”上述銀行人士表示。
“這樣評級也太簡單了,根本就不需要評也不需要研究吧?”面對記者的疑慮,該銀行人士立刻反駁:“當然不用評啦!銀行理財產品風險評級不同于債券評級,債券評級和融資成本、價格有關,評級也相對復雜。”
“那是否意味著設計出一款產品,某個工作人員直接就可以定級了?”記者追問,上述銀行人士表示,銀行有相應的工作標準,也有工作流程,“銀行風控做得非常嚴格,簡單講銀行工作就是填空,將不同風險產品放入不同的格子中,如果將高風險產品放入低風險格子中風控部門不會允許,我們也沒有這個權利,最起碼工作原則是‘雙人四眼’,一件工作必須兩個人完成,由經辦、復核、主管授權,層層審批。如果產品涉及跨條線,則需要報給其他部門,同樣經過上述一系列流程。”
理財專家:建議官方機構做審核/
如果理財產品風險評級根據投向的標的資產而定,那么,是否會有銀行為了提高競爭力而先募集資金儲備呢,對該產品風險評級“隨意性”?
上述銀行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排除銀行為提高競爭力高息吸收存款,但任何銀行都清楚募集產品資金投資標的,都是先有目標再設計產品,否則便不能為理財產品定價,至于如何設計產品,真產品還是假產品先不論,但是資金肯定有用,有投資去向,因為銀行不會倒貼。
不過,考慮到銀行在特定時點需要完成一定量化指標,比如資本充足率、存貸比,如果完不成指標,對銀行而言則是硬性損失,所以,即便是編故事也要將資金募集到。
“銀行也會通過銷售理財產品的方式完成相關硬性指標,理財產品肯定有風險評級,比如資金用來調整存貸款,對于銀行而言就是一般性存款,屬于風險資產,銀行可以在二級市場拆借資金,但是募集理財產品成本稍微低一些,自然選擇理財產品。”上述銀行人士表示。
據了解,目前針對基金的評級均由第三方獨立機構來完成。一位在第三方機構工作的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第三方獨立評級機構有一個測試模型,根據模型可以測算出某一款產品的風險等級。
“理財產品期限較短,也是沒有第三方評級機構的原因之一,”徐建明表示,另外,“8號文”對理財產品時間錯配提出新的要求,有些募集資金投向并不明確,風險自然無法測算。
“銀行向監(jiān)管部門報備理財產品但不向大眾披露,第三方很難掌握銀行理財產品相關信息,無從評起。同時,第三方為銀行理財產品做評級,不能排除以這個為籌碼和銀行談判,形成商業(yè)行為。企業(yè)評級會影響該企業(yè)融資成本,為銀行評級可能會影響產品銷售量,但銀行有固定客戶,不會因為其他銀行評級高就轉去購買。”上述銀行人士表示,第三方機構是否權威以及對銀行內部理財產品了解程度,會影響其做出的風險評級結果。
那么,如果引入第三方評級機構,理財品的風險評級會否更公正呢?
徐建明認為,因為銀行短期產品發(fā)行量非常大,做一個評級成本很高,評級機構對這個評級要做擔保。未來利率市場化推進后,結構性理財產品會增多,如果沒有公正的第三方評級機構,時間久了也存在隱患??紤]到運行成本和機構相對復雜,建議銀行推出產品風險評級,官方機構做審核,標準也會逐漸統(tǒng)一。
理財產品與存款的不同之處在于,理財產品具有一定的風險,中資行一些理財產品雖有標注風險,但相比外資行而言更容易實現(xiàn)較高收益,算是給客戶吃了一顆“定心丸”。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結構性理財產品逐漸加大,風險級別也隨之升高,銀行是否會為了穩(wěn)定客戶而保留原有風險級別仍然值得探討。
據銀率網統(tǒng)計,今年以來截至8月28日,共有938款結構性理財產品到期,其中披露到期收益率的結構性產品為348款,披露率僅為3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