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4-01-01 15:23:11
中國大媽和華爾街的這場戰(zhàn)爭貌似輸贏已定,但令人意外的是,中國大媽還在前赴后繼,一波接一波地抄底。
“老外撞大媽”不應貼那么多標簽
一件雞毛小事炒得這么大,說明有太多人習慣于抽象、宏大地去解讀一些事件,而缺少就事論事的思維和心態(tài)。對這起并不復雜的事件,既沒有必要貼上“老人摔倒訛人”的標簽,也不值得貼上“中”“外”的標簽,賦予其過于拔高的象征意義。如何讓小事小了,才真正考驗我們這個社會的心理成熟度。
最初曝光此事的那名拍照者,就帶著標簽化思維“制造”了新聞,沒有認真核實,就得出了“疑遭訛詐”的結論。一些媒體轉發(fā)時,更是不問細節(jié),直接斷定屬于訛詐。劇情反轉之后,不可謂不尷尬。于喧囂的網絡空間中,媒體從業(yè)者更應該堅守新聞專業(yè)主義,頭腦冷靜,尊重新聞事實,如此方能將真實的信息呈現(xiàn)給公眾,也才能有助于社會去除浮躁的虛火。
“大媽”有能力損害中國人形象么?
要說“大媽”真的有能力“損害中國人形象”是個笑話,“大媽”是與世界黃金價格和華爾街捆綁一起成為熱詞的,中國普通婦女有能力參與世界經濟是中國融入世界的一個標志,但無需用感情色彩去描摹過程,更無需用認同西方的“標簽化”,中國人不需要再像百年前的先人那樣,看著別人的眼色做事情,淡定的心情應該來自內心的強大,中國人做不到淡定,也只能說明距離真正的強大還很遠。
“大媽”擔不起失落的社會信任
一組“老外北京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的照片在網絡流傳,并被一些媒體轉載,就這樣,“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新鮮出爐,輿論供給與當下的輿論需求一拍即合。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輿論需求和輿論供給?答案或許是,潛意識中我們需要為社會信任危機尋找理由。當一個老人在街頭倒地不起,所有的人面面相覷,都不敢上前攙扶,這是社會信任淪落的一種表現(xiàn)。但請記住,這只是一種表現(xiàn)而已。因為人們彼此之間的不信任,并不只是發(fā)生在摔倒的老人和圍觀的陌生人之間,還發(fā)生在更廣泛的人群和階層之間,比如廠商和消費者、官員和民眾、醫(yī)生和患者等等。接二連三曝光的“大媽”或老人摔倒“疑似訛詐”事件,不僅為圍觀者的不攙扶找到了理由,而且也為背后的社會信任缺失找到了理由。為此,人們不惜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大媽”這個詞語,來尋找更多的證據(jù)。當“大媽”被放在公共道德的平臺上接受批判,個人名譽權是否受到傷害,卻并不怎么被關心。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