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4-02-19 10:51:49
說到傳媒股投資,老王這頓飯局上的朋友們各個有話要說——“看電影買股票,我看也不靠譜”;“誰能想到大導(dǎo)范兒十足的馮導(dǎo)會落馬,沒對準觀眾口味呢”
[“中國大媽”的真實心態(tài)]
馬年正月,“中國大媽”又開始爭相購買金飾。
“早上一碗熱騰騰的湯圓,下午買對龍鳳金鐲,過情人節(jié)的送情人,過元宵節(jié)的送家人,過周五的送自己。”正月十五恰逢雙節(jié),豫園老街的金飾商鋪門庭若市,即使已到晚上9點,專柜前依然人頭攢動。
節(jié)日期間親朋好友聚會時,總少不了幾個“大媽”,或大談特談投資心得;或擺出一副專家架勢,預(yù)測國際金價的走勢。
不過,談起“中國大媽”這個詞,還得從去年4月說起。
彼時國際黃金價格經(jīng)歷震撼暴跌,一支以中國中年女性為主的抄底者強勢進入。有報道稱,這些將金店圍得水泄不通的 “中國大媽”們,短短十幾天消費千億元,搶購了超300公斤黃金。從此,國際金融市場多了一個名詞叫“中國大媽”。
繼“大媽”的漢語拼音“Dama”登上《華爾街日報》而舉世聞名之后,一則關(guān)于“Dama”有望以單詞形式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的消息近期再次引發(fā)國際熱議。
她們搶購黃金,引起世界金價變動;她們占據(jù)了比特幣貴賓用戶40%的份額,一擲千金頗有些“土豪”的氣魄;金價暴跌,她們待宰羔羊般被套牢的郁悶,又令人嘆息。
外界對于“中國大媽”的評論紛繁多樣,褒貶不一,她們被貼上了各式各樣的標簽,甚至被塑造成一個強勢甚至強悍的、喜歡扎堆兒跟風、有些非理性的特殊群體。
而今年正月的餐桌上,一個個真實的“中國大媽”得以還原。
“去年,我投資近20萬元買了10根50克的金條。當時我心里想著,金價已經(jīng)夠低了,日后肯定能夠漲起來。雖然媒體都說我們被套在半山腰了,但10年后,黃金肯定不是這個價錢,所以暫時虧損我也不著急。”
以程女士為代表的投資派認為,物價不斷上漲,紙幣存在銀行里越發(fā)不值錢,不如將閑錢買做黃金,以求保值抗通脹。
“你看看,最近黃金不是漲得挺好嗎,我估摸著站上1300美元不是問題。”程女士對記者說。
第二類是興趣派。在她們心中,黃金自古以來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具備吉祥如意的寓意。
“佩戴金飾既為博好兆頭,也為美觀。恰逢黃金處于低位,不如買對金鐲,購個小金馬,讓自己樂一樂、美一美。”王大媽是堅定的黃金愛好者,閑暇時總會去豫園商城逛一逛,看看當季黃金的新品,滿足自己的黃金情結(jié)。
“家里經(jīng)濟條件一般,沒法像買衣服那般買黃金,可是看著漂亮的金飾,心里是相當喜歡啊。正好碰上去年黃金價低,我便下手買了一些,就連女兒的嫁妝我都提前給她備好了。”王大媽滿臉笑容。
在餐桌上聽到王大媽的言論,一旁的好友蔣大嬸也興奮起來:“正是看著你們這幫老友都在買黃金,元宵節(jié)我也湊個熱鬧,買了兩三條金飾品。你看,我手上戴著的這條就是那會兒買的。”
蔣大嬸正屬于第三種類型,即跟風派,抱著“你買我也買,趕個熱潮不吃虧”的心態(tài)。
敢想敢干、熱情沖動的“中國大媽”,出現(xiàn)在今天的經(jīng)濟生活里,其實折射出另一種真相——當前的中國消費者不差錢,差的是投資出口。如今中國居民個人儲蓄余額已高達41萬億元,可見中國潛在的巨大投資需求。
也許,“中國大媽”本無意與華爾街精英一決高下,支撐大媽對黃金不懈追求的,不全是升值誘惑,而主要是安全感的缺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guān)注每日經(jīng)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