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05 22:54:41
每經編輯 莫開偉
莫開偉
近段時間,不少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紛紛上漲,各銀行之間打響“理財收益戰(zhàn)”。據媒體披露,銀行理財收益率超過5%已不算罕見,有股份制銀行在6月1日新推出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已達6.05%。
理財產品打破前一段時間“冷場”局面,一改為火爆的“搶購”現象;且銀行打響的理財產品戰(zhàn)還有三個明顯特征:一是銀行主力推廣的大都是自有理財產品,其他理財產品占比少。二是一些投資期限較長的產品收益率反而不及這部分短期產品,出現“倒掛”現象;三是“花式”理財產品頻出,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大都有購買金額及時間限制,大到各類節(jié)假日、小到某天的特定時間段,都有被銀行拿來包裝定制理財產品的可能。
那么,該如何看待銀行開展的理財產品大戰(zhàn)?客觀地看,銀行打響理財大戰(zhàn)依然具有一定積極作用:首先,對廣大普通投資者來說是種利好消息,會因理財產品利率上漲而獲得較高收益,對抵銷銀行存款利率過低導致財富縮水起到了一定作用,讓銀行對廣大客戶形成更強的金融吸引力。
同時,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大戰(zhàn)給予客戶較高回報,也有了正當的理由。雖然理財產品大戰(zhàn)會對經營成本帶來不利影響,但可穩(wěn)住銀行資金不流失,在當前金融脫媒日趨嚴重的現實下,對保持銀行正常經營不受影響起到了重要作用。顯然,銀行機構也正是看中了理財產品具有這兩方面的重要作用,才敢拿出足夠勇氣來展開理財產品大戰(zhàn)以分得社會資金的“一杯羹”。
同時,銀行開展理財產品大戰(zhàn)也有其無奈的現實背景。當前去杠桿的核心就是去掉多余的流動性。所以這個過程中整個金融體系包括銀行體系流動性收緊,以及利率暫時上行是必然的現象,不值得大驚小怪。
一方面,銀行理財產品實質上是為了防止流動資金不減少,間接穩(wěn)定住存款,以免影響自身正常經營和資金運用。因為其發(fā)行的理財產品大都是自有理財產品,明顯缺乏實際投資理財項目,僅只是以理財名義來變相吸收存款的一種形式,這表明當前銀行資金流動性存在一定壓力。
另一方面,6月已至,央行二季度MPA大考臨近,強監(jiān)管、金融去杠桿等疊加效應使得整個市場呈現出資金緊張的現象。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飛漲也進一步體現了銀行對于資金的渴求。
自2017年以來,隔夜Shibor報價從2%左右上升至2.79%,7天Shibor報價從2.4%左右升至2.88%,一年期Shibor報價從3.4%左右升至4.38%左右,Shibor的全線走高態(tài)勢凸顯了當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的進一步緊縮。這也表明,銀行理財收益走勢并不會因6月MPA年中考核臨近而出現大幅調整,理財產品持續(xù)上漲還會維持一定時間。
第三,2017年3月以來,銀監(jiān)會連續(xù)下發(fā)文件,要求開展“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專項治理工作,重點防范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規(guī)范交叉金融業(yè)務等領域風險,并要求加大治理金融亂象力度,對銀行流動性帶來較大壓力,銀行機構開展理財產品大戰(zhàn)也是應對各種金融風險發(fā)生的必備手段。
但需注意的是,銀行開展理財產品大戰(zhàn)仍會帶來一定負面影響:
首先,它會加劇中小銀行機構經營負擔,降低中小銀行盈利能力。
從當前理財產品大戰(zhàn)的總體狀況看,越是中小銀行由于組織資金壓力大,理財產品利率越高,國有大行一般在4.5%左右,而一些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更高,同時漲得也更快,這無疑將中小銀行機構推向更加不利的經營局勢。
其次,它會在一定程度上演變成組織資金的“攬存大戰(zhàn)”,對銀行正常組織存款及維護金融穩(wěn)定都帶來不利影響。
監(jiān)管部門應對此發(fā)出提醒,要求銀行機構根據自身資金運用情況和期限匹配狀況,合理調整理財產品規(guī)模,不能一味為了保住資金運用的穩(wěn)定性,無節(jié)制地擴大理財產品發(fā)行數額,甚至不惜營運成本上浮理財產品利率。要防止因此引發(fā)曠日持久的“理財產品”大戰(zhàn),最終影響銀行經營秩序。
(作者為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