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27 13:39:15
每經編輯 畢陸名
近年來,國家嚴厲打擊酒駕、醉駕行為,“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逐漸成為社會共識。然而,沒開車的她卻因構成危險駕駛罪而受到法律制裁,這是怎么一回事?近日,上海金山區(qū)檢察院對一起沈某、楊某危險駕駛案提起公訴。
據(jù)上海法治報報道,2020年1月15日晚,沈某與楊某在金山區(qū)的一家餐館與朋友聚會,席間二人均有飲酒,飯局散場后,沈某自知飲酒,但依然心存僥幸,認為天色已晚,又恰逢雨夜,肯定不會遇到警察。楊某見沈某如此“信誓旦旦”,便打消了心中的顧慮,由其駕駛車輛,而楊某則坐于副駕駛位置,一同駕車前往住所。
不料,在金山區(qū)張堰鎮(zhèn)某路口,恰逢交警設卡排查酒駕,駕駛員沈某意識到自己喝酒了,坐以待斃必定會“攤上大事”。靈機一動,欲倒車離開現(xiàn)場,卻在慌亂之中與后車發(fā)生了碰撞,被民警當場查獲。經檢測沈某血液樣本中乙醇含量為0.9mg/mL,屬于醉酒駕駛機動車。
此案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后,同車的楊某也被追加起訴。原來,承辦檢察官在審查起訴過程中發(fā)現(xiàn),沈某并非是被查獲車輛的車主,而車主楊某當時就坐在該車的副駕駛位置,且其案發(fā)當晚亦有飲酒。檢察官經審查后認為,飯后楊某在明知沈某已經飲酒的情況下,仍然將車輛交由沈某駕駛,雖然其自身沒有醉酒駕車,但是仍然構成共同犯罪,亦應以危險駕駛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法院以危險駕駛罪判處沈某拘役1個月15日,并處罰金人民幣2000元;以危險駕駛罪判處楊某拘役1個月,緩刑2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1000元。
延伸閱讀:
生活中有哪些不開車,也可能構成危險駕駛罪的行為呢?辦案檢察官介紹,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
一是明知他人醉酒,仍然向他人提供機動車供其駕駛。這個“明知他人醉酒”并不要求明知他人達到醉酒狀態(tài),而是只要明知他人飲酒可能達到醉酒狀態(tài)即可。如上述案例中,楊某明知陳某飲酒可能達到醉酒狀態(tài),仍然將機動車交由對方駕駛,構成危險駕駛罪的共犯。
二是明知他人醉酒,仍然唆使他人駕駛機動車。這屬于典型的教唆犯,只要正犯實施了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行為,教唆者就構成危險駕駛罪的共犯。
三是明知他人醉酒仍然脅迫他人駕駛機動車,脅迫者顯然在危險駕駛犯罪當中起主要作用,應當認定為危險駕駛罪的主犯。
四是負有監(jiān)管義務的人員,明知監(jiān)管對象醉酒駕駛機動車而不作為。例如父母放任未成年子女醉酒駕駛機動車、駕校教練放任學員醉酒駕駛機動車等等。這些人員負有監(jiān)管義務,在明知監(jiān)管對象醉酒駕駛機動車的情況下,應當履行監(jiān)管義務,采取合理措施避免監(jiān)管對象醉酒駕駛機動車。如果沒有采取任何避免措施,根據(jù)不作為犯罪理論,可能構成危險駕駛罪的共犯。
“在生活中,我們自己做到‘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的同時,還應當積極阻止家人朋友等醉酒駕駛機動車,這樣不僅能夠避免醉酒駕駛帶來的危害、保護家人朋友,同時對于自身也是一種保護。”檢察官提醒道。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上海法治報、公開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wǎng)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