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30 20:18:09
◎俄烏沖突給很多國家的小麥和谷物供應造成了沖擊。針對全球糧食安全面臨的潛在威脅,《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聯合國糧農組織經濟學家莫妮卡?托托娃,對俄烏沖突下的全球糧食安全、如何幫助受沖擊國家應對挑戰(zhàn)等話題展開討論。
每經記者 李孟林 每經編輯 蘭素英
自俄烏沖突爆發(fā)以來,多國的小麥和谷物供應受到了影響,預計這種狀況在未來一年至一年半之內將更加嚴峻。
國際糧價也隨之飆漲,消費端感受到極大的壓力,尤其是在埃及、黎巴嫩、土耳其等依賴俄烏農產品出口的國家。以黎巴嫩為例,“以前一公斤面粉的價格是1000或2000黎巴嫩鎊,以后可能會漲到4萬黎巴嫩鎊。(俄羅斯和烏克蘭)這兩個國家在小麥出口方面至關重要。”黎巴嫩經濟學家埃利·雅庫里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說道。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以下簡稱“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俄烏兩國合計占全球大麥供應的19%、小麥供應的14%和玉米供應的4%,谷物出口總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葵花籽油出口量占全球總量的55%。另外,全球約有25個國家對俄羅斯出口化肥的依賴程度超過30%。
但由于沖突的膠著與升級,烏克蘭糧食出口目前近乎處于停擺的狀態(tài),全境糧食播種面積可能因此減少30%。與此同時,由于國際社會的制裁,俄羅斯的糧食和化肥出口也面臨著高度不確定性。小麥、玉米、燕麥等糧食期貨的價格也不斷創(chuàng)下新高。
面對全球糧食安全面臨的潛在威脅,《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經濟學家莫妮卡·托托娃(Monika Tothova),對俄烏沖突下的全球糧食安全、如何幫助受沖擊國家應對挑戰(zhàn)等話題展開討論。
NBD:俄烏沖突對國際糧食供應有何影響?
莫妮卡·托托娃:烏克蘭和俄羅斯都是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和出口國。以小麥為例,全世界有35%的人口以小麥為主食。2021年,俄烏兩國的小麥出口量占據了全球約30%的份額。全球大約有50個國家和地區(qū)超過30%的小麥供應依賴于俄烏兩國,其中26個國家對兩國小麥進口的依賴程度超過50%。
同時,俄烏兩國的葵花油出口量也占全世界的55%。此外,兩國還是重要的玉米、大麥和菜籽油出口國。
俄羅斯還是化肥出口大國。2020年,俄羅斯氮肥、鉀肥、磷肥的出口量分別位居全球的第一、第二、第三位。約有25個國家對俄羅斯出口化肥的依賴程度超過30%。
2月24日沖突爆發(fā)后,烏克蘭的海運出口幾乎中止,而烏克蘭農產品90%以上依賴海運出口。部分陸路運輸仍然暢通,但烏克蘭已經對小麥等關鍵農產品的出口實行許可證制度,以保障國內供應。
沖突也對烏克蘭的糧食生產造成了影響。盡管烏克蘭冬小麥已經完成播種,初期預測今年將會豐收,但沖突可能會對農民照管麥田、收割和出售小麥形成干擾。從三月底開始,烏克蘭農民還需要翻整農田,為春季的玉米、葵花和蔬菜種植做準備。糧農組織初步估計,今年烏克蘭20%到30%的冬小麥、玉米、葵花種植面積將無法收割或播種,產量無疑將下降。
俄羅斯方面,雖然沖突暫時沒有影響到農業(yè)生產,但是國際制裁給農業(yè)出口帶來了不確定性。中期來看,假如俄羅斯農產品出口受損,農民收入下降,那么農民未來可能會減少農業(yè)生產。
NBD:3月29日,俄烏新一輪談判取得進展,小麥和玉米等糧食期貨的價格應聲大跌。假如俄烏達成?;?,對全球糧食貿易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莫妮卡·托托娃:期貨市場對達成和平協(xié)議的前景給出了積極的反應。然而,影響市場價格的因素很多,很難將其歸因于某個特定的事件。舉例來說,在俄烏談判之外,市場也在期待美國農民種植意向的數據,相關報告通常在三月底發(fā)布。
過去兩周里,由于陸續(xù)傳出俄烏可能達成協(xié)議的消息,國際小麥出口的報價已經有所回落。即便如此,由于市場仍在消化俄烏出口受限的前景,目前的小麥期貨價格還是比去年同期高出80%左右。同樣,國際制裁對俄羅斯化肥出口的影響也是一大不確定性因素。
即便俄烏立即?;穑瑸蹩颂m的農產品也無法立即恢復,因為部分基礎設施已經遭到了損壞,而戰(zhàn)火延續(xù)的時間越長,重建完整的出口供應鏈的成本就越高。
NBD:哪些國家和地區(qū)最容易受到俄烏糧食供應紊亂的沖擊?
莫妮卡·托托娃:許多北非和靠近地中海的亞歐國家都從俄烏所在的黑海地區(qū)進口糧食,因為航運費用較低。如果兩國的糧食出口遲遲不能供應到國際市場,這些國家需要尋找新的糧食進口來源。
但所有的糧食進口國都面臨更高的糧食價格。俄烏沖突爆發(fā)前,由于全球供需失衡,能源、化肥價格上漲,國際食品價格已經處于歷史高位。今年2月,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比2011年的峰值高2.2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21個百分點。
俄烏沖突給國際糧食價格帶來進一步的上行壓力,依賴糧食進口的低收入國家遭受的沖擊尤為嚴重。
與此同時,全球營養(yǎng)不良的狀況也讓人擔憂。
據2021年7月發(fā)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yǎng)狀況》報告,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食物不足發(fā)生率上升了1.5個百分點,上漲至9.9%,全球約有7.2億至8.11億人口面臨饑餓。糧價上漲將繼續(xù)加劇饑餓人口增長。
NBD:對于全球糧食安全面臨的威脅,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來緩和沖擊?
莫妮卡·托托娃:首先,應該保持全球食物和化肥貿易的開放。必須盡一切努力保護農業(yè)生產和銷售活動,以滿足國內和國際的糧食需求。供應鏈要保持暢通,這意味著保護現有的糧食、牲畜、食物加工基礎設施和所有的物流系統(tǒng)。
依賴俄烏兩國糧食出口的國家應該積極拓寬進口渠道,緩和沖突對糧食供應的沖擊,同時啟用已有的糧食儲備,確保人們能夠獲得充足的食物。
各國政府需要擴大社會安全網絡,保護風險抵御能力低的人群。國際組織應該向流離失所的烏克蘭人伸出援手,同時為全球因俄烏沖突而陷入貧困和饑餓的人群提供及時和精準的社會保障項目。
避免采取不當的臨時措施。各國政府在采取保障食品安全措施前,需要考慮其對國際市場的潛在影響。降低糧食進口關稅,或者限制糧食出口,能在短期內解決單個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但是會導致國際市場的糧食價格上漲。最好是通過購物券等方式提高最困難人群的購買力,然后讓市場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提高市場的透明度,加強對話。在全球農場品市場動蕩之際,充分的國際市場信息和透明度能夠幫助政府和投資者做出更好的決策。二十國集團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系統(tǒng)就是一個范例,它能提供客觀實時的市場分析評估。
NBD:世界其他產糧大國能否填補俄烏沖突造成的糧食供應空缺?
莫妮卡·托托娃:如果沖突造成國際糧食供應的持續(xù)減少,其他國家的農民在高糧價的激勵下肯定會增產。北半球的冬小麥已經種下,六月份就將進入收割季節(jié),因此北半球已經無法增產冬小麥,但農民可以考慮種植更多的春小麥,盡管產出量要低于冬小麥。南半球的產糧國可以增加小麥的產量。
但不得不提的是,由于能源和肥料等成本的上漲,其他產糧國的增產幅度會受到限制。此外,由于許多農產品的價格都處于高位,農民可能難以決定種植哪種糧食。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許暢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