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08 22:22:06
上周,A股連漲,K線形態(tài)舒展,趨勢看好。上證綜指全周累計漲2.21%至3157.64點,深綜指、創(chuàng)業(yè)板綜指周漲幅分別為3.29%、3.55%,滬科創(chuàng)50指數全周漲3.25%。北向資金明顯流入,全周累計凈流入200.19億元。
由世界各國或地區(qū)疫情經驗看,疫情早晚會過去,這個大方向是確定的。各大機構頂多也只是對疫情過去的時點判斷各異,但這種差異很有限,遠不足以阻止股市上漲。
正因看到上述因素,最近幾周我反復提示投資者淡化眼前的困難,積極進場。經典教科書說股市會提前經濟兩到三個季度見底,但知易行難,原因是經濟周期本身不那么容易預測。
然而碰巧的是,疫情波動所帶來的經濟周期還是比較容易預測,或者說很容易“瞧出便宜”。既然如此,投資者只需做到“知行合一”即可,即在看清了形勢之后就應該果斷進場。
在板塊或個股方面,我個人仍重點看好消費類股。雖然短期內消費類股出現一些震蕩,甚至個別品種出現回落,但消費板塊仍是2023年A股行情最重要的板塊之一。
炒股得看大環(huán)境,現在的大環(huán)境無論從客觀上還是主觀上都有利于消費類個股。
在客觀環(huán)境方面,歐美2023年均有可能陷入經濟停滯或衰退,加上近年來一些國家的“逆全球化”倒退做法,使得外需環(huán)境大不如前,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我國更多地釋放出內需動能。
在主觀環(huán)境方面,最明顯的證據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的信號相當明確,會議指出,在安排2023年的經濟工作時,把擴大內需排到第一位。
除大消費板塊,一些中小型科技類個股可能也會有些機會,但這類股出現機會時有可能稍晚。經濟恢復有個順序,先是之前兩年受疫情沖擊最明顯的消費類企業(yè),后是受沖擊相對間接的企業(yè),多數科技類企業(yè)應屬于后一類。
之所以我看好科技類企業(yè),部分原因是之前兩年該行業(yè)許多個股跌幅相當大,甚至不少個股跌幅還超過直接受疫情沖擊的消費類企業(yè)。我個人感覺這樣的下跌可能并無太多道理,也許市場的負面情緒帶來了許多額外跌幅,而當股市轉為上漲時,市場情緒大概率就會回升,故這類成長型股的彈性也理應較大。
上周五夜間,美國新公布的12月非農就業(yè)數據顯示,薪資壓力減輕,或預示未來通脹可能下降,故當晚美股大漲,且離岸人民幣匯率顯著升值。其實,除了這份重要的非農就業(yè)數據外,近期美國公布的許多物價指標也已出現回落征兆,甚至歐元區(qū)發(fā)布的物價數據也相對溫和。也就是說,歐美高通脹的確到了回落周期。
本周一,港股一般會對外圍市場作出一些正面反應,A股也會感受一些利好,大概率也會上行。不過,A股上漲的持續(xù)性卻存疑,因其短期已連續(xù)上漲,故很易出現獲利回吐。操作方面,投資者現階段遇利好都不宜開盤就去追,只能在盤中回撤時伺機增倉。
筆者已在微信平臺開辟專欄,讀者可以在每周日至周四晚間通過微信直接查看筆者的最新觀點,詳情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每經牛眼(微信號:njcjnews)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