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13 16:00:09
2024年,中國旅游業(yè)迎來深刻變革,從“打卡式旅游”轉向“沉浸式體驗”,成為游客的新寵。近年來,沉浸式旅游的概念逐漸擴展至博物館深度解說、延長游覽時間和增加與當地人的互動,核心是提供深度體驗。沉浸式旅游通過提供深度的文化融入感,滿足了游客對更豐富、個性化旅行經歷的需求,成為未來旅游業(yè)的重要發(fā)展方向。
每經記者 舒冬妮 每經編輯 梁梟
“展覽復原了達·芬奇制作的戰(zhàn)車,戴上VR眼鏡就回到了達·芬奇的書房,整個展覽都是沉浸式的,令人印象很深刻。”資深導游陳林(化名)對2020年看過一場的沉浸式展覽念念不忘。
在陳林的印象中,“沉浸式旅游”以往主要是指通過科技手段來提高旅游體驗。不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都加上了“沉浸式”標簽。
“博物館的深度解說,叫作沉浸式游博物館;一條旅游線路延長旅游時間慢慢游覽,就叫作沉浸式游覽;增加與當地人的交流接觸,感受當地生活,叫作沉浸式體驗。”陳林認為,沉浸式旅游的概念正越來越廣,核心本質是深度體驗。
過去幾年,旅游業(yè)經歷了從“活下去”到“活得好”的轉身,當行業(yè)走出陰霾,一個更深刻的轉變也在悄然發(fā)生——消費者出游的習慣和邏輯變了,游客不再滿足于拍完照就走,而是渴望深度了解每一個故事。
查閱2019年至2024年攜程、同程旅行、去哪兒等OTA(在線旅游)平臺清明、端午、五一、十一、春節(jié)等假期旅游報告總結,《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發(fā)現,沉浸式旅游正是在此期間經歷了從興起、成型到流行的階段。
2019年及之前,“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打卡式旅游是國民出游的主要關鍵詞,一段時間,“瘋狂購物”又成為中國游客的代名詞;2020年至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短途游、周邊游和露營是旅游的主要形式。
到了2023年,旅游市場出現了反彈,消費者壓抑已久的出游需求得到釋放,“特種兵旅游”“反向旅游”等現象集中出現。與此同時,“博物館熱”和“跟著演唱會去旅行”的新消費趨勢出現,貴州村超、“村BA”成為現象級大IP,通過體育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
2024年,旅游市場進入深度體驗旅游時代的特征更加明顯,城市漫游(Citywalk)成為年輕游客喜愛的旅行方式,通過重新串聯城市中的歷史、文化和美食元素,提供深度的文化融入感。這一年,數字文旅企業(yè)數量增長,文化遺產體驗與沉浸式場景打造成為主要形式。
宋城演藝推出的沉浸式演出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舒冬妮 攝
推動文旅與科技、IP深度融合,將這場旅游行業(yè)的變革推至臺前。在文化和旅游部官網上,截至今年3月,關于“沉浸式”的相關信息超過1900條,并且集中發(fā)布在2024年至今,各級政府及旅游局都在大力支持發(fā)展沉浸式旅游。
今年1月,國務院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沉浸式文旅被重點提及,支持在文博場館、景區(qū)、街區(qū)、郵輪、大巴等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推出一批沉浸式文旅新產品新場景。推動文學、動漫、游戲、演藝、影視等知識產權(IP)相互轉化,建設空間型虛擬現實體驗項目。支持各地打造超高清、沉浸式、互動式演藝新空間和數字展覽新空間。
這場旅游行業(yè)的趨勢演變,逐漸成為一場從上到下的雙向奔赴。不僅是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也是大眾消費者的自主選擇。
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程超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旅游消費大眾化的大趨勢下,需求變得非常多元,“打卡式旅游”和“深度游”都有各自的消費群體??傮w而言,隨著旅游消費的快速普及,“到此一游”的打卡式旅游的需求比例明顯下降了,對于深度游的需求則快速上升,對于旅游體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除了拍照發(fā)朋友圈,還希望能夠深度體驗一個目的地、街巷或景點,身臨其境的參與感也很重要。
程超功認為,類似的變化一直在發(fā)生,比較明顯的改變發(fā)生在近5年間。這種變化發(fā)生的核心原因是旅游消費大眾化的時代趨勢,隨著旅游消費快速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越來越多居民家庭消費的必選項,旅游需求必然會發(fā)生分化,人們的消費理念也會快速成熟起來,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對于旅游服務的品質和體驗更加關注,并開始反過來推動旅游行業(yè)的供給側改革。
“隨著消費理念越來越成熟多元,已經有一部分消費者開始淡化‘打卡’‘出片兒’等需求,而是將更多時間和注意力放在沿途的風景,全面回歸旅行的本質。針對這一新的需求趨勢,不少目的地、景點基于特色文化資源和新技術開發(fā)出了一些沉浸式體驗項目,獲得了消費者的追捧。”程超功說。
如果問什么是“沉浸式旅游”,或許沒有標準答案。正如導游陳林所言,“沉浸式旅游”從最初的重視科技體驗,至今已經延伸至更多方面。
程超功表示,相對于傳統的參觀游覽,沉浸式旅游更注重參與感,追求通過特殊的場景布置和技術手段獲得身臨其境、人在畫中游的體驗,常見的產品主要有各類AR或VR室內體驗項目,例如博物館、主題公園等開發(fā)的相關項目。
“還有一些古鎮(zhèn)和歷史文化街區(qū)通過文化元素的挖掘及場景化設計等,讓游客成為畫中的角色,例如深受年輕游客喜愛的cosplay(對出現在動畫、漫畫、游戲作品中某位角色或者某段劇情進行現實還原)、漢服秀等,以及2024年曾經火爆一時的“攻打縣城”項目等。”程超功說。
什么是“沉浸式旅游”的確切定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游客們已經不再滿足于表面的觀光,而是渴望深入了解當地文化,感受獨特的風土人情,參與特色活動,獲得更豐富、更個性化的旅行經歷。
從OTA的數據報告來看,到了2025年春節(jié)假期,消費者對沉浸式文化體驗的需求增長更加明顯,非遺活動、文化街區(qū)和主題性目的地成為旅游市場的亮點。多家OTA平臺數據顯示,以非遺為核心的文化體驗項目熱度飆升,新興目的地如歷史古城、年味小城及文化主題公園受到游客熱捧。
攜程報告顯示,蛇年春節(jié)作為首個“非遺版春節(jié)”,非遺相關項目訂單量激增。燈會、廟會、戲劇等非遺活動門票搜索量同比翻倍,自貢中華彩燈大世界、南京秦淮河燈會、西安長安燈會等成為熱門打卡地。河南開封、福建莆田、廣東汕頭等地因非遺年俗活動,旅游訂單同比增幅達20%~40%。
上海豫園元宵燈展展出傳統文化故事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舒冬妮 攝
同程旅行數據則顯示,歷史文化類景區(qū)和博物館關注度持續(xù)升溫,預訂熱度同比增長超50%。蘇州“非遺賀新春古城過大年”活動匯聚全國200余項非遺項目,再現傳統民俗,成為春節(jié)游園頂流。洛陽龍門石窟、開封清明上河園等歷史文化景區(qū)躋身熱門榜單。
同時,以非遺文化為核心的主題性活動帶動新興目的地熱度上升。黃山新增非遺表演,春節(jié)期間酒店預訂量翻倍;春晚分會場城市武漢、無錫、拉薩等搜索量環(huán)比增長超兩倍??h城旅游異軍突起,新疆鞏留縣、安徽歙縣、四川九寨溝縣等憑借獨特文旅資源和高星酒店配套,訂單量增幅領跑全國。
2025年春節(jié),文旅融合趨勢顯著,消費者對深度文化體驗的追求,加速文旅趨勢從“打卡式旅游”轉向“沉浸式體驗”。非遺文化、歷史街區(qū)和主題性活動成為吸引游客的核心要素,新興目的地憑借獨特資源與創(chuàng)新玩法,持續(xù)釋放市場潛力。
在這一趨勢下,攜程作為在線旅游行業(yè)的重要參與者,其產品供給也有了諸多重點變化。攜程公關總監(jiān)汪怡明告訴記者,公司在主題旅游產品豐富化、定制旅游服務升級、沉浸式體驗項目增加都下足了功夫。
一方面,攜程推出了各類主題旅游產品,如美食之旅、攝影之旅、徒步旅行等,滿足不同游客的興趣愛好。以美食之旅為例,游客可以跟隨當地美食達人,深入街巷探尋地道小吃,學習傳統美食的制作方法,沉浸式感受當地飲食文化。
另一方面,根據游客的需求和預算,攜程量身定制個性化的旅行路線和體驗。游客可以自由選擇旅行目的地、住宿類型、活動安排等,例如為親子家庭定制包含主題樂園、自然科普活動的旅行方案,為情侶打造浪漫的海濱度假行程。
此外,還與景區(qū)合作,推出更多沉浸式體驗項目,如在歷史文化景區(qū)打造沉浸式演出,讓游客穿越歷史,親身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汪怡明表示,在過去幾年,隨著旅游場景更加深入,人文體驗需求增加,公司產品經理也針對性在做這種沉浸式旅游路線的設計,例如對天水麻辣燙之旅上線之后,在伏羲廟和麥積山石窟文化經典基礎上,進行線路優(yōu)化,打包專屬麻辣燙體驗。也會吸取一些社交平臺上自發(fā)火起來的文旅路線,進行打包推薦,例如黑神話線路,春節(jié)民俗體驗等。
程超功補充表示,沉浸式旅游產品的供給端通常還包含相關的技術及設備(AR/VR技術,光影設備等)廠商、文化創(chuàng)意商家、文旅街區(qū)、博物館等。
“針對類似沉浸式體驗等碎片化需求,OTA平臺一方面不斷挖掘新的消費場景,突破傳統的旅游消費邊界,持續(xù)提升平臺SKU的規(guī)模和多樣性。另一方面,通過搭建具有社交屬性的分享平臺,鼓勵用戶分享自己的旅行消費和想法,并基于用戶的興趣熱點動態(tài)調整產品策略。同時,OTA還通過聯動目的地、景區(qū)等合作伙伴基于最新的需求趨勢推動旅游產品的快速迭代。”程超功說。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涵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